第(2/3)页 养活全家吃饱喝足如今倒也不难,但马润毕竟只是作农,并不能见得多少现钱,农闲时候的手工不过只能贴补,本地的移民都是能不求人就不求人,除了种田之外只有古晋城中更好雇工,但又要照看田地,这事也就只能作罢。 反而是马润的寡妇老娘先在此地找到了相好,那人倒也是个老实汉子,平日里帮着他娘操持,渐渐这个家中也有了些模样。 当然,要找个女子传宗接代在本地也不算难,土人的女子只要汉人想要,绝对是随着人挑的,南洋的土著将妻女荐给华商侍寝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事情,可是上了大明文人的笔记的,可见其风俗流传之广,虽然各地的汉人土人多有矛盾,但并未影响通婚,更遑论同居的那些。而马润如今家中的那个便宜老子,也正是因为没有沾染土族女子的缘故才能担得起一个老实的评价。 只是马润觉得自己年纪尚小,倒也不急着婚配,等在这边挣下些产业,总归还是想要回到大明,光宗耀祖的心思始终萦绕在其心间。来到婆罗洲几年,心智与身体一同成长之时,少年也渐渐发觉了南洋这黄金海道上比比皆是的机会。 此地和大明最大的不同便是没有规矩,即便也有国主、奴隶之分,但绝不像在大明时那样泾渭分明。在大明时,老爷就是老爷,那等读书识字的士人就是能够高高在上,且有官府的背书。纵然也有说书人所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豪气,但在经历过大陆上那如晦如暗的社会阶级无形切割后所能感到的无力却是此地没有的。 在外,面对大大小小的番部蛮族,聚集在村落中的汉人不得不抱团自保,无论你来自两广、还是福建,甚至是富庶的江南,都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在此地扎下根来。 比起那些因为先祖的开拓而得以在古晋的市镇港口中做着一掷千金的二代、三代的华商们,分布在古晋城外的一片片汉人聚落则完全没有勾心斗角的资本和需求,何况比起靠近古晋外墙外的几处,漳泉乡已算得偏远。 过了这个月,小子便正式满了十六岁,今日也如以往一般,早早的起了床去自家田地转了一圈,其实也没甚好看,那点薄产也不怕有人惦记。看过了田间,马润照例是要在到附近林中去看看昨日设下的陷阱。无论是河中的鱼虾还是林中的鸟兽,都比家乡不知多了多少,只是简简单单的下个夹子,隔三差五就能见点荤腥。这样的舒心日子原本应该一直过下去,平日偶尔也有寻衅的土人,但都是些猴子一般的蛮部,漳泉乡的百余户汉民各自出人倒也打跑了几次,以后便再不敢来了。本地常与汉人交往的熟番倒是好相处的很,逢集时常来与乡民互通有无,马润身上的布衣便是从附近一个部族中用他自家打造的农具换来的。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流逝,如果漳泉乡南面的林子中没有了豺狼虎豹和猎头的生番,那倒真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了。 只是,最近这些日子,这世外桃源的想法倒是越来越有几分模样了。 不过就是半月功夫,漳泉乡外通往古晋的路口上便垒起了一座碉楼,与在老家见过的样式差不太多,只是更小一些。 第(2/3)页